诚敬认为,孟子在儒家学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,而且对《孟子》的修学将是我们的重要课程,所以在这里拿出一章来对孟子作专门的介绍十分必要。其次,在后面《三字经》中也说到:“孟子者,七篇止,讲道德,说仁义。”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之前,对孟子最好有一个大略的了解。
【孟子简介】
孟子,名轲,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,教育家,儒家代表人物。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有“亚圣”之称,与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
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,庆父就是那个“庆父不死,鲁难未已。”的那个庆父。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,为孟孙氏,孟氏。齐宣公四十八年,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食邑郕城,孟氏子孙遂流入民间。孟子的祖先从鲁国迁居到邹国(今山东省邹县),于是孟子出生在邹国。相传其父名为激,字公宜;其母仉氏或李氏。孟子三岁丧父,孟母艰辛地将其抚养成人,孟母管束甚严,“孟母三迁”、“断杼教子”、“不敢去妇”等故事,成为千古美谈,是后世母教之典范。
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学生的学生,学成以后,游说诸侯,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。到过梁(魏)、齐、宋、滕、鲁等国。当时的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,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。认为孟子的仁政学说过于迂阔,没有给予孟子实践的机会。孟子后来退居讲学,和他的学生一起序《诗》、《书》,述仲尼之意,作《孟子》七篇流传于世。分别是梁惠王、公孙丑、滕文公、离娄、万章、告子、尽心。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,提出“仁政”、“王道”,主张德治。南宋时朱熹将《 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合在一起称“四书”。从此直到清末,“四书”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。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,气势充沛,长于论辩,思想内容极其丰富,略述如下:
①以民为本
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,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,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。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,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,极其重要。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,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天下得失的关键问题。
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意思是说,人民放在第一位,国家其次,君在最后。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,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。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,人民有权推翻政权。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,将孟子逐出孔庙,命人删节《孟子》中的有关内容。
②仁政学说
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,发展为仁政学说,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。孟子的政治论,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。他把“亲亲”、“长长”的原则运用于政治,以缓和阶级矛盾。
孟子认为,仁就是“人心”。根据《孟子》一书可以概括为:第一、亲民。孟子主张统治者要“与百姓同之”,“与民同乐”。第二、用贤良。“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。” “尊贤使能,俊杰在位。” “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;明其政刑。”第三、尊人权。孟子公开宣扬“民为贵”、“君为轻”的口号,提倡在一定的范围内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。第四、同情心。要求统治者拿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推恩办法来治民。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,才能天下无敌。第五、杀无道者,也是仁,而且是最大的仁。严厉惩处一切残害人民的暴君污吏,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。
孟子以“仁政”为根本的出发点,创立了一套以“井田”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。提倡“省刑罚、薄税敛”、“不违农时”等主张。要求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,必须注意生产,发展生产,使人民富裕起来,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。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的理论,改进传统的“重农抑商”的思想。
③因材施教
孟子的教育思想,是孔子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,赞同教育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。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,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。还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。一方面,主张“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”加强学校教育;另一方面,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。“君仁,莫不仁;君义,莫不义;君正,莫不正。”以榜样的力量,教化百姓。教化的目的,就是要百姓“明人伦”,以建立一个“人伦明于上,小民亲于下”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。
对教育方法的改进,孟子推崇“易子而教”的传统教育方法。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,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,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而姑息迁就。所以,“父子之间不责善”,易子让别人来教育,既能从严要求,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,不伤害感情。
④道德伦理
孟子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,即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。孟子认为,仁、义、礼、智四者之中,仁、义最为重要。仁、义的基础是孝、悌,而孝、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。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,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。
⑤性本善论
“性善论”是孟子人生伦理和谈政治理论学说的重要根据,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中心环节。
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恻隐之心,仁也;羞恶之心,义也;恭敬之心,礼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仁、义、礼、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(《告子》上)
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(《尽心》上)
孟子认为,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,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。他说:“故凡同类者,举相似也,何独至于人而疑之?圣人与我同类者。”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,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,所以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。
⑥哲学思想及修养说
《孟子》中说:“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(增)益其所不能。”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,经过挫折、失败,不断取得教训,受到锻炼,才能得到。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,是人所不能违反的。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作: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“今日病矣!予助苗长矣!”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矣。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!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。助之长者揠苗者也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
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,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。孟子拿夏禹根据水势就下、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治水,来说明人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道理。
孟子的天道思想认为,人世间的朝代更替、君王易位,以及兴衰存亡、富贵穷达,均是由天命所定。人必须顺从天意,“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”,天意是不可抗拒的,天意即民意。
此外,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,颐养浩然正气。所谓浩然之气,就是刚正之气,就是人间正气,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。孟子认为,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,面对一切外界巨大的诱惑和威胁,都能处变不惊,镇定自若,达到“不动心”的境界。就是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